每年兩會,教育和醫療問題都備受關註。在很多人眼裡,全國人大代表、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和全國政協常委、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都屬於個性派。王樹國曾被稱作敢於放炮的大學校長;黃潔夫則被很多人評價為“敢說真話”。接受採訪時,二人都說到了“體制”這個詞,黃潔夫直陳現行個別政策的不合理;王樹國也剖析了高校腐敗現狀的原因。
  王樹國
  全國人大代表、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
  如果中國有更多的好學校,大家不必削尖腦袋進去,那高校招生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就不存在了。
  談雙重角色
  “不要把校長當成官員考核”
  新京報:你是否覺得現在的大學校長正遭遇社會的信任危機?很多人會喜歡拿來與之前的“大家”相比。
  王樹國:沒有半點理由去責怪社會。對現狀不滿意,責難校長無可厚非,和以往的那些大教育家相比,我們確實有相當差距,需要反思。
  新京報:具體反思什麼?
  王樹國:為什麼現在辦學條件越來越好,社會的意見卻越來越多?過去的教育家把自己和社會的命運結合在一起,現在的校長呢?脫節了。我覺得要謙卑地服務,而非高高在上,象牙塔的時代過去了,我們得面向社會。
  新京報:你也是位副部級官員,怎麼看待校長的官員身份?
  王樹國:這裡要釐清一個問題,都說大學要去行政化。大學有沒有行政化,有,而且很重,但行政化並不是源於大學校長有行政級別,而是和這個管理體制有關,大學校長有官職,只是行政化的一個符號,而不是本質。
  官員這頂帽子,說實話在行政化管理下能發揮很多作用,特別是爭取資源分配時,可能對方會考慮多給一些。
  新京報:你覺得兩種角色會存在衝突嗎?
  王樹國:有衝突,不要把大學校長當成官員管理、考核。我覺得大學校長是否合格,得看他對教育的本質把握,對辦學規律的探索,應有更專業化的評價體系。
  談教育改革
  “將大學放置於社會”
  新京報:十八大提到了高等教育全面改革,你曾說要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。
  王樹國:大學教育中計劃經濟的色彩太多,和市場接軌的機制少,自我約束太少,改革不是簡單的放權,一定要將大學置於社會大循環之中去。打個比方,你覺得大學校長日子好過嗎?
  新京報:貌似不太好過。
  王樹國:你會發現,即便學生就業不好,校長的頭銜不少;學校招生不好,也不影響發展。因為大學和社會的鏈條脫節了,原本社會是你的服務對象,得看它是否滿意;你不好好服務,社會就會懲罰你。但現在的大學沒有這個反饋,或者說反饋相當遲緩。
  新京報:這幾年南方科技大學、上海科技大學都提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大學,並有很多制度改革和創新,你怎麼看這些學校發揮的作用?
  王樹國:社會對它們的關註,反映的是對現有社會大學群體改革的不滿,寄托於新生產物。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出國讀大學,是一樣的道理。你的孩子需要別的國家來培養,這是我們教育的悲哀。我們的大學應該有危機感。
  談高校腐敗
  “創造出不易腐敗的土壤”
  新京報:媒體曾盤點2013年的高校腐敗案,發現除招生、占用教育科研經費、學術造假等方面,後勤基建部門已成為高校腐敗的“重災區”。你怎麼看?
  王樹國:大學腐敗和社會腐敗沒什麼兩樣,只不過大家心目當中,大學是特別神聖的,不應該出現,一旦發現,對公眾打擊比較大。
  新京報:大學腐敗是因為缺乏監督嗎?
  王樹國:監督問題其實是表象,往深層次看,社會各個環節的運行,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監督身上。而是要創造不容易產生腐敗的土壤,改造了,就長不出腐敗的果子來。
  新京報:你覺得大學的土壤要怎麼改造?
  王樹國:拿醫患關係舉例,醫患矛盾突出是因為優質醫療資源太少了,資源供給不足帶來的必然結果。教育也是這個問題,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讓公眾不滿意。
  新京報記者 朱柳笛 實習生羅婷
 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 (原標題:王樹國:土壤改造了就沒高校腐敗的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u37iud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