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塞爾維亞,70號是個具有特殊涵義的數字——“老塞”(當地華人對塞爾維亞人的簡稱,如同稱呼隔壁的老李、老陳一樣)心目中,這個數字代表著中國人、中國貨。而對在塞華商來說,70號是他們創業、生活的大本營,也是一個在異國他鄉聊以抱團取暖、尋找到歸屬感的精神家園。
  這個就叫“70號”的百貨批零綜合市場,位於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新城區。塞爾維亞的華商約有6000餘人,絕大部分都在70號從事貿易或依托70號進行零售服務,其中浙商又占了95%以上。可以說,這裡是浙商的一個大本營。
  陰冷的冬日午後,我們邁進了“70號”。迎面而來的是滿目的中文招牌以及“大甩賣”之類充滿中式風格的商業標語,鴿子籠式的市場格局,琳琅而又雜亂的貨物陳列,攤主們用帶著各地口音的普通話聊著生意經,送餐的托著麵條輕鬆地穿梭在貨堆之間。如果不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太多金髮碧眼的老外,真以為進了杭州的環北小商品市場或是四季青市場。
  好日子過去
  堅守的同時考慮轉型
  70號市場後面有一片小空地,兩邊擺著幾個蔬菜食品攤,類似於國內的馬路菜場,今年65歲的李良名就是攤主之一。
  不大的攤位上擺放著青菜、蘿蔔等十來樣蔬菜,這些都是他從國內帶來的種子,自己墾荒種的,還有醬油、腐乳等本地沒有的調味品,更稀奇的是連豆腐、粉條、米線、年糕都有,這些都是老李和老伴每天早上兩三點鐘開始一樣一樣親手做出來的。老李自豪地說,原來“老塞”們根本不知道豆腐是啥玩藝兒,以為是中國奶酪,現在可喜歡了。
  老李一家有8口人在塞爾維亞,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70號設攤,在塞華商的輝煌期在2001-2004年間,當時剛結束戰爭的塞爾維亞物資短缺,物價高昂,賺錢比較容易,但這幾年塞爾維亞經濟不景氣,國民收入縮水,加上人民幣升值、歐元貶值,生意並不好做,許多浙商的貨櫃量降了一半還多,反而是老李這個菜攤生意比較穩定,成了家裡經濟的重要支柱。
  當輝煌褪去,浙商如何堅守?像老李這樣,付出更多的辛勞,以勤補拙,是一種形式的堅守;更多的浙商,則在考慮轉型升級、多產業併進之路。他們中,有的已創出自己的品牌,並且將自創品牌進一步深植在這片黑土地上,塞爾維亞華商會的副會長王君,經銷的羽絨服進入了各大商場超市,品牌幾乎家喻戶曉,有的與本土企業合作,規避外貿劣勢,生產更本土化的產品,一家專賣聖誕產品的店主告訴我們,他們經銷的聖誕樹等就是委托當地加工的。還有一些浙商,心中則有更大的藍圖,正在著手進軍塞爾維亞的礦業、旅游業等產業,塞爾維亞南方商業協會會長郭曉瞄上了航空業,正與當地企業合作,設計生產一種小型的飛行器,並準備殺回到國內市場。
  浙商熱情仗義
  房東老太立遺囑贈房
  70號有500餘個攤位,咖啡館卻有4家。午後悠閑的時光里,咖啡館坐滿了人,大部分都是市場里的中國攤主。多年異國打拼,他們最喜歡喝的依然是茶,但也學會了慢慢品咖啡,以歐洲人的悠閑勁兒消磨半天辰光。海外浙商往往給人只懂賺錢、不懂生活的印象,但短短幾天的接觸後發現,在融入當地後,其實浙商很會生活。
  有70號“百貨大王”之稱的張傑,向我們炫耀手機里他釣到的大魚照片,儘管學會釣魚還沒兩年,他的發燒程度已頗高,各種漁具已經買了兩千多歐元。一有閑暇,他總喜歡約幾個釣友,驅車上百公里去多瑙河裡甩上幾竿。釣到了魚,就在河邊架起鍋子燉上一鍋魚湯,別提多有滋味了。
  浙商“米糠”和“小勇”(網名)的興趣則有些與眾不同:淘寶——不是淘寶網上淘便宜貨,那可是真正的淘寶,他們常常結伴全塞爾維亞到處逛,在集市和小攤子前搜羅一切覺得有意義的老東西。“米糠”最得意的是有一次一個本地淘友送給他一本英文版的《毛澤東語錄》,“這象徵著中塞友誼淵遠流長,太有價值了”。
  浙商也將浙江人熱情好義的性情傳遞給了塞族人民。曾經有一位浙商,在房東太太建房、生病時數次伸出援手,每次總說不要緊,用房租抵吧,最後老太太一算,欠的錢可以抵幾十年房租了,於是執意立下遺囑,約定過世後將房子贈送給他。今年5月份塞爾維亞遭遇大洪水,浙商們開著貨車,將一車車急需的物資送到最偏遠的村莊,塞爾維亞總統為此特意出席了慈善晚宴,贊揚了華商的義舉。
  在塞爾維亞,處處可以感受到“老塞”們對中國人的善意和禮遇。超市結算時,塞族小伙會幫你將商品一樣樣撿出遞給收銀員;機場候機時,塞爾維亞老太太親切地擺著手勢一定讓我們先行。我們笑稱,有浙商這些“民間大使”在,沾光不少。
  (原標題:探訪“70號”浙商大本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u37iudt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